慢火煨字

顯示具有 扉思時代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扉思時代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4月13日 星期日

重臨大草園/望軒

重臨大草園

文:望軒

上星期五與學生到大棠荔枝山莊,想起了一零年的那趟教會旅行,我特別喜歡那裡的大草地,還寫了一篇〈金色大草園〉,記下了當時的感悟。在其他人眼中,或許那裡沒有甚麼特別,甚至在兩年前更被揭霸官地十八年,本相是如此世俗,可是連結往往產生於心領神會。沉澱在心底的印象,大草地一如聖域,就像神話學解釋古代的神山天梯一樣,一處與天與神與自然生靈契合,又對宇宙奧秘生畏崇敬的地方。我重臨舊地時,已不再有昔日的金色光輝,也沒有了印象中的闊廣。是天門關了,還是心眼合上了?任何一個窗口不再敞開,神聖的幻象都會隱然不彰。靈視所目睹的,相機拍不下來,以前只是用舊式電話拍不下,如今即使用上智能手機亦然。即使給予性能再高的專業相機,也沒法拍下那個時空我所領悟到的心象。就算是我所倚賴的文字,也無法忠實地再現聖域。我回去再看一看之前,大概也知道不會再次遇上當時的景象。當日我可以不跟隨團員,獨自在這裡沉思,可是工作上帶領學生就不能了,他們催促我離開,匆匆的一瞥又隨急趕的行腳消逝。有些靈光確是一閃之曇花,即使日後只餘下蔓生枝節的幻影,也當印在心頭。

2014年4月14日

2014年4月10日 星期四

玻璃與老人/望軒

玻璃與老人
望軒

昨天與學生做義工,探訪獨居老人,伯伯九十二歲了。他行動不便,要用拐杖。話說從前,原來他以前在高空工作,在建築物外面裝玻璃。人老了真比玻璃還脆弱,他也沒想到如今站起來也困難。幸好身體還算健康,只是妻子、朋友都走了,女兒又不在身邊,惟有外孫女間中探訪他。有人樂觀,有人悲觀,他是等待日子來臨的那種人。人情與世事預料不到,身體也保障不了,此之謂命運。所以,大概人生就是趁有活力的時候去追求,免得老來遺憾。

2014年4月10日

2014年3月2日 星期日

小鳳散步/望軒

小鳳散步
/望軒

在中文大學池邊遇到沈祖堯和一個女士在散步,有些畢業生捉住沈祖堯影相,他才有風度地介紹她:「妳們認得她嗎?她就是徐小鳳。」她們才驚訝,自然不是粉絲對偶像的狂呼,只是對一個陌生的名人的反應。我擦身而過,回頭一看,果真是她,戴著墨鏡,外表沒有演唱會中的那份風采。這時她才開聲:「妳們畢業了?」這聲音肯定是她,獨特的磁性,的確是很吸引人的聲線!個性多麽重要,歌星偶像是得天獨厚的,不是任何人只靠外表就可以充撐的。

2.3.14

2014年2月2日 星期日

體裁迷思/望軒

體裁迷思
/望軒

19歲的沖方丁出道得到文壇的肯定後,用了16年時間完成了《天地明察》,現在有多少香港的寫作人做得到?香港人太急功近利了。要不就是淺俗得不堪入目,要不就是所謂的「嚴肅文學」的孤芳自賞。我自己認為,「輕小說」的意義不在於這個體裁本身,因為在「小說」之下分出「輕小說」實在多餘,所以它的意義似乎更像是文體的反撥,提醒我們小說實在需要「故事」作為支柱,不要重複流行小說的低俗橋段,不要為了某個想被分析的學術概念而投射出小說的影子。當「輕小說」又變得良莠不齊的時候,還是拋開這個體裁的迷思,讓我們直視小說本身吧。

2.2.14

2013年7月19日 星期五

《迷幻列車》雜感/望軒

《迷幻列車》雜感/望軒

Trainspotting (1996),港譯《迷幻列車》,原來就是《一百萬零一夜》(Slumdog Millionaire)的導演Danny Boyle,他還有不少出名的電影。這套戲的鏡頭和節奏處理得好迷幻,配合到吸毒的主題,部份超現實的畫面把角色的視角呈現出來,同時也把觀眾看成濫藥者,超現實地看他們的超現實,同樣擁有了迷幻的眼睛。喜歡這套電影的配樂,很青春,也很糜爛。主角獨白作為旁白,清醒的聲音不時與迷亂的畫面交錯,風格十分鮮明。主題似乎用兩個C就可以概括:Choose & Change。電影開首,緊張的奔跑與配樂,加上一段獨白.很深刻,也定下了最重要的調子:

“Choose life. Choose a job. Choose a career.Choose a family. Choose a big fucking television,choose washingmachines, cars, compact disk players and electrical tinopeners...choose DIY and wondering who the fuck you are on a Sundaymorning. Choose sitting on the couch, watching mind-numbing,spirit-crushing game shows, stuffing junk food into yourmouth. Choose rotting away at the end of it all,pishing your last in a miserable home, nothing more than anembarassment to the selfish, fucked-up brats you spawned to replaceyourself. Choose your future. Choose life.” 
  
翻譯:“選擇生活,選擇工作,選擇職業,選擇家庭。選擇他媽的一個大電視。選擇洗衣機,汽車,雷射唱機,電動開罐機。選擇健康,低卡裡路,低糖。選擇固定利率房貸。選擇起點,選擇朋友,選擇運動服和皮箱。選擇一套他媽的三件套西裝。……選擇DIY,在一個星期天早上,他媽的搞不清自己是誰。選擇在沙發上看無聊透頂的節目,往口裡塞垃圾食物。選擇腐朽,由你精子造出取代你的自私小鬼,可以說是最無恥的事了。選擇你的未來,選擇你的生活。”

2013年7月18日 星期四

《切腹》雜感/望軒

《切腹》雜感/望軒

看完小林正樹《切腹》,日本電影常有強烈的壓抑感,黑白片果然是電影的靈魂,它彷彿奠定了日後許多電影的樣式。日本的武士道給人說不出的向死的美,即使今天從生命道德的立場應當批判它,但始終無法否定它的美感,也許他們也是用同樣的思維?想起初初喜歡閱讀的時候,也是被日本的刀劍所迷惑。我到紫羅蘭書店找五大冊的小說《宮本武藏》,忘了是五百多元還是七百多元,比我想像中貴得多,店主還慫恿我買。當然,那時是買不起的,只是暑假期間到圖書館借來讀。內容已不太記得,只記得宮本武藏學二刀流,以及跟佐佐木小次郎決戰的一些片段。想起看過許多相關的電影來,山田洋次的武士道三部曲《黃昏清兵衛》、《隱劍鬼爪》與《武士的一分》、是枝裕和《花之武者》,黑澤明《黑之雨》、《七武士》、《影子武士》……也想起《金閣寺》作者三島由紀夫之死。

2013年6月18日 星期二

尋《古都》/望軒

尋《古都》/望軒

我懷疑川端康成《古都》之所以在港斷貨,是因為這本書的背景是京都,而這個地方是很多港人到日本旅遊的熱點。或許,他們在搜尋相關資訊時發現這本書,否則難以相信《古都》的絕版程度遠超於川端康成的其他作品。雖然《古都》著名,但《伊豆的舞孃》、《千羽鶴》、《雪國》等何嘗不著名呢?木馬文化出版的應該是比較新的,但獨這一本缺貨。早前在北角森記曾經出現兩本舊版的,一本是志文出版的《雪國、千鶴、古都》,但驚鴻一瞥,過兩天已消失於書架了,於是只好購入另一本二手的,是星光出版的張秀英譯本。我不知哪一個譯本比較好,但想看它,讀了開首兩三頁,已感受到沈從文《邊城》的樸素美,但櫻花飄落我的鼻尖,始終是日本的氣味。

2013619日星期三

2013年6月15日 星期六

有待讀莊/望軒

有待讀莊/望軒

這次到崇基圖書館,自修莊子,上次在錢穆圖書館找不到相關書籍,深深感受到中文大學圖書館的弊端。假如把分門別類的圖書館合一更好,讀者才能漫游其中。逍遙,多麼渴望逍遙,而我多麼清楚,要徜徉於書海,非關書架之陳設排列,更重要的是心靈的無待。我所理解的待,是字面意義的等待,等待一個永遠不達到的無憂無慮之時日,所謂待,就是憂,憂就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我欲要感悟空間的自在,必先看破時間的樊籬,這一點於我最難。

時間類似是午飯時雨水從崇高的天花滲漏下來,沉重地墜落方形桌上之中央,破裂之水花不時提點眼角。即使滴水未能穿石,也未穿桌,已顫動了神經。生活被工作驅逐,在二者尚未齊一之前。

  晚飯時,再次和子陵討論刊物提案,我們不厭其煩地空想,毋寧說是醞釀。醞釀可能或不可能的事情,都是城市所需要而偏偏被遺忘的。時間如洪水太過澎湃,逆流才具有它的意義。那麼,我終於明白我所缺乏的,原來是護心的歌婓木。

2013615

2013年6月8日 星期六

生活禮物/望軒

生活禮物/望軒

  向來不太在乎自己的生日,就好像跟父母慶祝一樣,不過比平日豐富一點而已,但已經很滿足。家庭對我影響很大,媽媽一直以半道家的方法教我,於是慢慢地習慣了低調和簡樸。

  我很難數算自己的生日禮物,也甚少緊記,總是把特別的都歸於平常,成為生活的一部份。對我來說,生日禮物,不若說成是生活禮物。今年有同事送我衣物,大概是見我穿著單調刻板,想我轉變外觀吧;而秋則給我水果,可能因為我逐漸肥胖,越來越不健康,但她還給我甜點,難免要安慰我的口腹之欲;除此以外,文友還送我一些書籍:子陵送給我一本2013年6月號的《明報月刊》,刊登了他寫的文章〈鐘聲盪出一段歷史旅程——記萬之評講特朗斯特羅默詩歌〉,他說是我推動他寫作,所以給我留紀念。其實是他讀寫不停,燃點了我才是!不過還是要著重健康,我們學文的,是行有餘力之事,不要像我逼迫自己。再者,葭呺送的董啟章《物種源始.貝貝重生之學習年代 》,每次慶祝會他都送這本書給友人,真心推薦自己喜歡的東西,欣賞他,也很喜歡。這本書關於「讀書會」,他提醒我去探索人生的可能性,是我近來思考的問題,十分體貼。如果我知道他送禮物給我,我大概會估到,但沒料到他會送,畢竟補祝聚餐時已經過了生日兩星期,更意外的是他在台灣誠品換了贈品給我,是陳致元圖畫書角色的水晶球。感動。我只是叫他替我找陳致元的《想念》,雖找不到這本書,卻留意到有這個作者的水晶球紀念品。這次抽中了《阿迪和朱莉》,我在台灣時也買了這本書,真巧妙!上一個水晶球有另一個故事,這裡不重複了。感謝各位送我禮物的朋友,全都別具心思。

  生日禮物作為生活禮物,對我來說更有意義。相對生日的紀念性,生活對我來說更難理解,好像有種障礙擋在目前,當中有他人難以明白的困難需要我去適應。感謝身邊一直有人對我不離不棄,總是提醒我去與它同在,乃至同化為一,有天我真的做到的話,大概能夠體會到道家的境界。

  生活上寸步難行,秋強送給我籃球,我也視之為「生活禮物」吧,願秋強之波能夠帶來激勵,雖然漏了氣,但泵一泵還是可以彈起來的。

2013年6月9日

扉思/望軒

扉思/望軒

隨著聖架時代即將落幕,我不斷翻看以前的XANGA,而且選錄一些文字片段,以珍藏大學時期的回憶。回顧那些年的生活點滴,不但懷緬年少輕狂的日子,也發現到以前不曾察覺的盲點。或許必須承認,潘彼得長大了,不能再逃避了,要從天而降,雙腳踏足這片蒼茫大地。

整理過去,重新出發。從前的寫作不但記錄了許多珍貴的往事,而且成就了今天的我,也點燃今天的心,寫的時候沒有想過,只是無病呻吟,是時候回歸心中的原點,呻吟或許不可以達到文學的事業,但卻能填補空虛生活的某處縫隙。當我想到,近幾年因為轉用了FACEBOOK,張貼過的文字零碎如把溪錢散落大海,一去不回,原來將來無法好好地回味這段日子,實在感到可惜。我把XANGA譯做「聖架」,原因是當時還處於光輝時刻,讀書時偶爾受人注目,尚未被社會磨平,而且那時開始仰望上帝和十架的階段。那麼FACEBOOK可以譯作「飛思簿」,相當能夠表現出信息非常急速的特徵,根本無法抓得住自己和他人的思緒,起初想這樣稱呼它,但這可能適用於他人,而不完全適用於我。因為,這些年我並非沒有沉澱自己的思想,只是無法像年少時那樣保存自我。結果我把它譯作「扉思簿」,其意是我常常關起門來,壓抑自己,不欲受人干預,思想時開時關。二是文字依然是我心扉所凝結的,三是每當FACEBOOK的帖一出,就是最顯眼的扉頁了,只不過它很快就沉底。生活在網絡時代,難免要接受虛無的洗禮,就像我們用的WHATSAPP,我雖譯作「話子匣」,但所謂的話匣子,不過是啞巴對著瞎子打手語而已。

我很快就能察覺,現在寫一段文字已經不再像年輕時那麼得心應手。以前即時文字不通暢,常有為文造情之嫌,但都是身體上切出來,有自己的傷疤。現在再寫,會否只是把文字當成是藥膏塗在舊患,其實於事無補呢?以後,我希望即使沒法不住寫作,也能夠延續昔日的聖架。不知道以後還會出現甚麼新平台,我也要寫作!寫作,本來就是我的生活。

201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