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火煨字

2013年9月2日 星期一

花已老,不如攜手——竇梁賓〈雨中賞牡丹〉與〈喜盧郎及第〉並讀札記/望軒

花已老,不如攜手
——竇梁賓〈雨中賞牡丹〉與〈喜盧郎及第〉並讀札記

文:望軒

竇梁賓並非著名詩人,搜尋資料,方發現她是女性,於《全唐詩》中錄詩兩首,而兩首都寫得好。隨意看了些網上的評論,其中一位應該是作家張曼娟,她稱〈雨中賞牡丹〉有「積極樂觀的審美態度,是很健康的。」乍看之下似是,但再三細味時,又覺得不那麼簡單。也許竇梁賓只有兩首詩,所以能供後人想像她的心思。另一首是:

〈喜盧郎及第〉
曉妝初罷眼初瞤,小玉驚人踏破帬。
手把紅箋書一紙,上頭名字有郎君。

她是進士盧東表之妾,故稱其丈夫盧郎。張曼娟說這首詩「描寫丈夫進士及第的詩,歡喜雀躍,充滿細微的動作與聲音,全是掩抑不住的自然本色,一個慧黠活潑的好女兒宛然紙上。見其詩想見其人,女詩人以短詩完成了她自己的圖像,千百年後仍引人遐思。」也沒不妥。富有趣味的是,假如這兩首詩寫在相近的時期,一旦並讀和想像,可以把〈雨中賞牡丹〉詮釋成複雜的女性心理之作。

〈雨中賞牡丹〉
東風未放曉泥乾,紅藥花開不耐寒。
待得天情花已老,不如攜手雨中看。

我把兩首詩並讀,純屬個人的喜好,沒有任何客觀的證據顯示兩首詩的寫作時期及關係,因此不打算說服其他讀者接受我的解法。不過,若能從中獲得一些趣味,便算是這篇札記的益處了。

我們真可以稱這首詩為「積極樂觀的審美態度,是很健康的」嗎?我認為這首詩表現的不是賞花的審美態度,而是無法及時共樂的那份惋惜。試想想,如果這朵花既是自喻,也是惋惜的對象,它可能引發出竇梁賓的更深層次的感受。〈喜盧郎及第〉明言是喜,不錯,丈夫及第必定叫妻妾興奮。可是,一般考獲進士並不容易,而且需要若干年月,女子日等夜等,不知經歷幾多日子才能守得雲開見月明。我讀這首詩時,主觀地讀出「悔教夫婿覓封侯」的意味,而非「積極樂觀的審美態度,是很健康的」,也許能以備一說。東風未放,或許能比喻丈夫寒窗苦讀,甚至是遠赴考場的時期。她不知道結果,雨濕和耐寒就是作為妾身的她所經歷的時間,是她最青春、最美麗的狀態,這才是應該與丈夫共同度過的美好時光。可是,一切都來得不及時,因為要等待放晴,要守候盧郎考取功名,花已老,她也老了。耐不住,遲了。這種女性的心思絕不像李商隱的〈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後,更持紅燭賞殘花。」因為「待得天情花已老,不如攜手雨中看。」蘊含了青春已逝的感慨,加上我對古代女子的定型,更覺得「不如」二字透露出其嫉妒心理,她比較「功名事業」和自己,她會不會冒起一個「自私」的情懷,自以為及時一起相處,遠比考取功名更重要呢?而「攜手」則表達了幸福愛情的嚮往,「雨中看」便算是生活的經歷了。

我承認這篇札記僅僅是我個人的讀法,難免存在漏洞。但若我的猜想屬實,張曼娟所說的「女詩人的詩作,並沒有流露出自傷自憐的閨怨情調。」就可能未把握得住竇梁賓的內在思緒。

20139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