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火煨字

2013年3月31日 星期日

圖畫書點睛書目/望軒


圖畫書點睛書目/望軒


  1. 《我等待》,大衛.卡利(Davide Cali)、沙基.布勒奇(Serge Bloch) 
  2. 《找死的兔子》,安迪·萊利
  3. 《有色人種》,傑侯姆.胡里埃
  4. 《文字工廠》( La grande fabrique de mots),愛涅絲.德.雷斯塔 / 瓦樂麗.多岡波
  5. 《一片葉子落下來》,(美)利奧·巴斯卡利亞
  6. 《想念》,陳致元
  7. 《小魚散步》,陳致元
  8. 《一個不能沒有禮物的日子》,陳致元
  9. 《Wave》,Suzy Lee 
  10. 《搬過來.搬過去》,達妮拉.庫洛特
  11. 《只為你》,安德烈德昂 (Dahan, Andre) 
  12. 《想要不一樣》,童嘉
  13. 《圖書館的秘密》,童嘉


2013年3月30日 星期六

杜而未《崑崙文化與不死觀念》選讀印象/望軒

杜而未《崑崙文化與不死觀念》選讀印象

望軒




筆記:從語音的角度觀察,的確有很多地名像一音之轉,十分奇妙,也好像很有道理。但假如真的如此,何處不是崑崙?從地理上的崑崙轉移為神話學上的崑崙,我認為這還可以,但無法解釋為何書寫下來的名稱有這些差異?若果崑崙在古時已經如此重要,它理應有較為固定的寫法,其名應當穩定,可是據杜而未的說話法,即是我們所見的「崑崙」名稱竟然是如此迥異?更重要的是,那些作者,例如《山海經》的作者,他們書寫的過程時,對它們都是「崑崙」具有相當意識嗎?如果是,他們或已將之統一,但當時語言比今人應該較為接近,他們尚且不察覺這種轉音關係,反而有意識地書寫為不同名稱的山名地名,所以我個人還是傾向它們是異地,而非同為「崑崙」。 

還給芒克〈陽光中的向日葵〉一點普遍性/望軒


還給芒克〈陽光中的向日葵〉一點普遍性

望軒

〈陽光中的向日葵〉 芒克
你看到了嗎
你看到陽光中的那棵向日葵了嗎
你看它,它沒有低下頭
而是把頭轉向身後
就好像是為了一口咬斷
那套在它脖子上的
那牽在太陽手中的繩索

你看到它了嗎
你看到那棵昂著頭
怒視著太陽的向日葵了嗎
它的頭幾乎已把太陽遮住
它的頭即使是在沒有太陽的時候
也依然在閃耀著光芒

你看到那棵向日葵了嗎
你應該走近它
你走近它便會發現
它腳下的那片泥土
每抓起一把
都一定會攥出血來

  看到2013330日的《蘋果日報》副刊,有一篇鞠白玉撰文的〈別跟我談藝術〉,講的是芒克的近況,原來他在五十四歲時開始畫畫,此前他未曾過繪畫,如今竟然能夠靠畫畫養活家人,可見他藝術天份之高。1978年他和北島一起開辦《今天》詩刊,現在有了各自的發展。最近覺得,很多時候慣於觀察一個靜止的片面,如果能夠捕捉到一段動態,當中還是極富趣味。很多詩人或傳世的藝術家,被人認識和認同的都是輝煌的時間,即使以後走下坡,人們還是只認同光芒時候的他是他,彷彿光和暗真的對立起來,而沒有想過總覽變化中的色彩。我認為其中的差異在於,你要求藝術家來遷就你,還是你去體貼藝術家。

話說回來,以前對芒克不太認識,但我家中確實擁有一本《芒克的詩》。那是三年前三月二十八日銘予送給我的,如果沒記錯,他在大陸淘二手書時給我作手信。之前讀的時候沒有特別感受,今天從書櫃裡拿出來重讀了幾篇,可能因為社會上的種種問題,多少有點觸動。

我寫《陽光中的向日葵》,很普通的一首小詩,沒有影射誰,是人們自己強給它許多意思。」我們不知道芒克創作動機為何,但那個時期的解詩人難免與政治掛勾,聯想起「文革」,今天我們重讀,可以還給它一點普遍性,詩歌的意象並不局限於那個時代,它指涉的是有血有肉的反抗性,對抗社會上的不公不義,而我們應當留心,許多不公義能以居高臨下的光芒姿態出現,但那只是虛偽的表象。說到這裡已經呼之欲出,我把〈陽光中的向日葵〉送給罷工的工人們。我不打算仔細地分析意符之間的關係,因為讀者輕易就能明白,唯一我想提示的是,請留意詩中的「你」和「它」,芒克這首詩的普遍性足以使深思的讀者醒覺。

2013331

2013年3月29日 星期五

從高登.文奇《想要吃素的貓頭鷹》談生存/望軒

從高登.文奇《想要吃素的貓頭鷹》談生存

望軒




近期出版了由高登.文奇創作、史蒂芬.平姆插畫的《想要吃素的貓頭鷹》(Apollo the Powerful Owl),故事簡單,插畫也不算十分突出,但信息卻是近期思考的事情,而且我喜愛貓頭鷹,所以特別深刻,牠的心思好像也是我的心思。

我偶爾會覺得吃肉比較殘忍,於是選擇吃素,甚至只吃粉麵填飽肚子,但轉瞬又要再吃,過了一陣子受不住體弱,反而大吃大喝。這兩極的鐘擺狀態往往使我情緒低落,肩上負罪得很重。繪本裡的貓頭鷹也試過吃素,不過也支撐不住,於是牠問智者老貓頭鷹,牠提出了五個原因,指出貓頭鷹應該要尋找真正的自己,在大自然界的食物鏈中,如果本來是吃肉的,吃肉才能夠維持生態的平衡。我不清楚這個角度是否也能同樣適用於人類,據說人是雜食動物,但同時腸子的迂迴狀不適合吃太多肉類,是否意味着應須吃肉,但又不能吃太多,那個健康的飲食金字塔是否就是定理?我覺得問題還不止於此,我認為人類是大自然界裡動物之一員,但人似乎具備更多,好像超越物質的情感和宗教元素。如果再極端一點,連植物也同情憐憫的話,可真是仙風道骨,稱得上是真人了。

人類總在悖律中生存,人性在兩極中磨擦。我知道有些問題無從解決,人和自然界的關係十分複雜,而且充滿矛盾,常常在裡面,也在外面。這令我想起道,想起上帝,或許人確實擁有神的樣式,既慈悲又殘酷。到底人在自然界裡,是自然,還是不自然?人類過度虛耗資源,或所謂的環保,其實都是有為,都不自然了,彷彿做還是不做,都無法執中。假如追求自然,那如何界定犧牲?再推想下去,犧牲的意義何在?有沒有人能夠為了保存地球上的生命,不但肉,連素菜,甚至水裡的微生物也不願意殺害,不吃也不喝,以自己的死成全世界的自然,保守他者之生命?倘若這樣,不禁要問,甚麼是存在?一出生以後,其父母,其自身,即具有如此極致的犧牲精神的話,沒多久又離開這個世界,那存在的意義是甚麼?想到這裡,又不敢再想了。

2013年3月29日

2013年3月27日 星期三

與奧雲晚聚/望軒


〈與奧雲晚聚〉/望軒

臨近復活節假期,與奧雲吃了一頓晚飯。跟數個月前一樣,回到華富邨一間很普通的茶餐廳,他說這間比較好吃。上一次他喝酒,這次喝可樂。終於有教席,明天的憂慮明天才擔當吧。那次他找不到工作,真的過份擔心,晚飯後還一直走到數碼港。燈光和汽車聲我都記得,臨風面海,我強說安慰的話。其實一直都說際遇只講緣份,誰又想過我會在香港仔已教了四年呢?隨遇而安,這話很容易也很難。這次晚飯,大家總算有份工作,不過話題難免圍繞著整個社會和教育界的各種問題,我覺得臉上仍然抹上一層隱憂若藍的顏色。

開始多談了些環境問題,但工作上還難免仍是初階,與社會磨擦之下,自我總是熱得發紅。理想的賺錢方式如何,夢想的生活環境又怎樣怎樣,這些都是圍繞著自己旋轉,多久以後我們會忘卻自我呢?早前你還想做吉他和籃球教練,這次又希望當詠春師傅了,彷彿我們都不清楚自己的方向,社會要人通才,你便逼不得已像個智能手機般無所不能。我們這一代人似乎只想尋個舒適的安樂窩,若能勉強生活已經很好,莫提上進。

一切都往下流,又緩緩的仿若死水。紛陳的障礙,分岔的歧路,即使有先見之明,早知他日將會凌空駕雲,回歸極簡的存在,審視全局。身處的環境也要逼使你走一次冤枉路。失敗的牧羊人,盲目的羔羊們,統統將你推向膚淺的水灘,再膚淺又能將你淹死。

2013年3月27日

2013年3月21日 星期四

海旁/望軒


〈海旁〉 望軒

海旁一帶嫁金妝
感得神恩如意郎
少女夜燈一串夢
於歸回望自家房

記:時燕秋將嫁,見夜幕下老家猶美,難忘海旁之氣味浪聲,心情複雜,極不捨深愛之親戚朋友子軒代擬詩一首,共珍惜之。

二零一三年三月二十一日

(相片/燕秋攝

2013年3月17日 星期日

妙想「天地相通」與「絕地天通」意義

妙想「天地相通」與「絕地天通」意義

顓頊神話中有所謂「絕地天通」,意思是在這事件以前,人和神可以透過天梯上天和下人間,當時民神之份尚未分清,能夠「天地相通」。到了顓頊時代,基於某種緣故,他命重黎把天向上推,將地往下抑,於是天地就分開了,人神不再自如相通,民神職份於此時再分。我在想,神話的意義並不限於歷史,它還是啟示我們某個精神層面。不是說有了科學知識,神話就斷然與我們無關。說著玩的,《龍珠》裡的孫悟空不是用如意棒接駁天神住處嗎?那不也是「天地相通」嗎?它有何隱喻,留給動漫研究者思考。話說回來,人神之分,也叫人想到基督教觀。「奉主耶穌基督之名祈求」,所謂「耶穌之名」,其實也是「天地相通」的意思,本來隔絕了,但耶穌以天梯的形式為凡人與上帝重新接洽。「絕地天通」似乎傾向宗教和政治,而「天地相通」似乎比較傾向神話與靈性。

2013年3月15日 星期五

蔡琰〈悲憤詩〉的骨肉神魂/望軒

讀東漢蔡琰〈悲憤詩〉筆記

漢季失權柄,董卓亂天常,志欲圖篡弒,先害諸賢良。
逼迫遷舊邦,擁主以自彊。海內興義師,欲共討不祥。
卓眾來東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來兵皆胡羌。
獵野圍城邑,所向悉破亡。斬截無孑遺,屍骸相撐拒。
馬邊懸男頭,馬後載婦女。長驅西入關,迥路險且阻。
還顧邈冥冥,肝脾為爛腐。所略有萬計,不得令屯聚。
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語。失意幾微間,輒言斃降虜:
「要當以亭刃,我曹不活汝!」豈敢惜性命?不堪其詈罵。
或便加棰杖,毒痛參並下。旦則號泣行,夜則悲吟坐。
欲死不能得,欲生無一可。彼蒼者何辜,乃遭此厄禍?
邊荒與華異,人俗少義理。處所多霜雪,胡風春夏起。
翩翩吹我衣,肅肅入我耳。感時念父母,哀嘆無終已。
有客從外來,聞之常歡喜。迎問其消息,輒復非鄉里。
邂逅徼時願,骨肉來迎己。己得自解免,當復棄兒子。
天屬綴人心,念別無會期。存亡永乖隔,不忍與之辭。
兒前抱我頸,問母欲何之?「人言母當去,豈復有還時?
阿母常仁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顧思?」
見此崩五內,恍惚生狂痴。號泣手撫摩,當發復回疑。
兼有同時輩,相送告離別。慕我獨得歸,哀叫聲摧裂。
馬為立踟躕,車為不轉轍。觀者皆歔欷,行路亦嗚咽。
去去割情戀,遄征日遐邁。悠悠三千里,何時復交會?
念我出腹子,胸臆為摧敗。既至家人盡,又復無中外。
城郭為山林,庭宇生荊艾。白骨不知誰,縱橫莫覆蓋。
出門無人聲,豺狼號且吠。煢煢對孤景,怛吒詫靡肝肺。
登高遠眺望,神魂忽飛逝,奄若壽命盡。
旁人相寬大,為復彊視息,雖生何聊賴?
託命於新人,竭心自勖勵。流離成鄙賤,常恐復捐廢。
人生幾何時,懷憂終年歲!
---------------------------
【蔡琰〈悲憤詩〉的骨肉神魂】 望軒

這首敘事詩將戰爭場面和俘虜的慘況呈現眼前,據說有人懷疑是偽作,如果真是的話,那作者可能是個小說家,氣氛營造得太緊了!雖然有些情理似乎難通,但也可能是出於對歷史實況都不認識而已。姑勿論如何,把它當成是文學作品來讀,蔡文姬的慘況還是有目共睹的。詩很長,固然詩寫一時代的某段歷史碎片,它理應自足,不過我又難免將它與自己的閱讀經驗相連,也就是讀這首詩我讀到甚麼最深刻?以及它與其他戰爭詩歌的分別在哪裡?問這些問題,為了讓自己探入「此詩之體」。

除了「馬邊懸男頭,馬後載婦女。長驅西入關,迥路險且阻」俘虜的恐懼,還有戰爭的場面,恐怕就是關於「別子」的那一節最觸動。內容上我們可知,但情感的曲線上,卻需要多點品味。我認為要留意幾個句子,「彼蒼者何辜,乃遭此厄禍?」是問天,對不幸和災難的控訴。這是自發,同時也代婦女、俘虜、死難者、無辜者而發。一般的戰爭詩至今已夠力度,但蔡琰竟添一筆兒子的債,這債是骨肉債。從一般死傷者、受辱婦女及自己的皮肉之苦(當然也傷心,但詩中的語言層次未能全部顧及,而且層次分明),到蔡琰自己的骨肉之苦。她既上追「感時念父母,哀嘆無終已」,同時自己身為人母,當即將別子時,寫一句「見此崩五內,恍惚生狂痴」,已經是親子倫常的愛與痛問題,更重要的是現在的她面對兒子的親暱和憂慮,已非一般的皮肉、骨肉的痛,它已痛到入心,所以「崩五內」是從外痛到內的關鍵句子,而此引發的「恍惚生狂痴」正是其反應,從內傷一直痛到意志模糊。詩後段的「念我出腹子,胸臆為摧敗」就不難理解了,一直崩摧,簡直是將要粉碎毀滅的樣子。那麼「恍惚生狂痴」在往後如何呼應,是「登高遠眺望,神魂忽飛逝」的「神魂」了,這些經歷不但傷了骨肉,還毀其神魂。最後的收結,「人生幾何時,懷憂終年歲!」已不再向天控訴了,自嘆命運吧,大概蔡文姬也察覺到,天不容問。

2013年3月16日

神話研究書札/望軒


神話研究書札

我們所面對的是個傳說時代。對於這個時代及其人物,我們可以進行歷史考據乃至歷史還原,但至多不過從中發掘某些史實、史跡或史影,而沒有必要也沒有可能,讓每一件事、每一人物都實在化、歷史化,一一與考古發現相契合,刻舟求劍、膠柱鼓瑟的結果,只能使神話或傳說喪失其質的規定性,喪失其「詩歌的真實」,還會使我們的艱苦努力變得笨拙可笑,可憐無補費精神。我們不能強迫玫瑰花發出蘋果花的香氣來,並且結出果實。

  ——蕭兵〈東北夷傳說的再發現——由人類學發掘顓頊史跡〉


2013年3月4日 星期一

紙雙魚/望軒


〈紙雙魚〉 望軒

妳緊隨我的尾巴傲遊
深處有珊瑚礁幻彩的雪亮
不需要一顆眼珠
不需要流水的方向

溶於水中更好
一種紫色染滿海洋
逆流拆掉全身的魚鰭
相同的命運線浮現紙上

有天擱淺岸邊
手是輕輕一揮的風浪
慵懶自撫摸中醒來
喚醒記憶的那雙目光

201334

2013年3月2日 星期六

師父劇場

〈師父劇場〉

我與徒兒慶祝生日的劇目,希望能看一輩子。


  1. 陳慧《愛情戲》(Love Play)  -2005年
  2. 張愛玲《傾城之戀》-2006年
  3. 沈從文《邊城》—2007年
  4. 莎士比亞《泰特斯》-2008年
  5. 卡夫卡《變形記》-2009年
  6. 莎士比亞《暴風雨》-2010年
  7. 莎士比亞《馬克白》-2011年
  8. 布萊恩.費爾(Brian Friel)《神醫》-2012年
  9. 果多理《一僕二主》-2013年
  10. 莎士比亞《羅密歐與朱麗葉》-2014年
  11. 貝克特《非我》、《落腳聲》、《搖籃曲》

說室內歌劇《蕭紅》/望軒


〈說室內歌劇《蕭紅》〉 望軒













  

  蕭紅越來越多人重視了,不但研究的人多了,連影視和舞台作品也陸續出現。不過,以她的人生為藍本的作品,就難免變成傳奇,甚至發掘她的悲劇性,看來要經過一段更長的時間,後人才會還原她本來的立體面貌,這是傳奇人物的一般軌跡。以西方歌劇形式把蕭紅的一些片段拼合起來,極具實驗性,而且很有野心。問題是蕭紅的人生夠不夠重量去承托,還有普通話與歌劇唱腔的形式如何交會。我們看到這齣歌劇的唱詞竭力將蕭紅的人生拔升為具人生哲學意義的內容,思考「愛」、「生」和「死」的關係。「蕭紅」這一角色出場後的形象和第一句唱詞,我就知道台上的並非蕭紅,而是Coral(此劇的英文名稱為Heart of Coral )。如果這齣歌劇延續下去,巡迴而有更多觀眾接受,「蕭紅」即將踏上一條分岔路。假如世界各地的觀眾能夠接納的話,她可能是Coral——一個後現代性的「蕭紅」。也許必須進行藝術性的改造,但我主觀地希望蕭紅只是一個年青女生,她的外表像稚氣的小女孩,內心是敏感的,而有很多理想要追求,有那種包裹不住的感覺。我對歌劇版蕭紅的不滿,在於她的紅色大褸,它太搶艷奪目了。或者觀賞之前,我正在讀蕭紅的〈回憶魯迅先生〉,所以落差較大。節錄一段如下,讓蕭紅的形象沉澱如暗啞的珊瑚。

附錄:蕭紅的〈回憶魯迅先生〉(節選)

魯迅先生不大注意人的衣裳,他說:「誰穿什麽衣裳我看不見得……」
魯迅先生生的病,剛好了一點,他坐在躺椅上,抽著煙,那天我穿著新奇的大紅的上衣,很寬的袖子。
魯迅先生說:「這天氣悶熱起來,這就是梅雨天。」他把他裝在象牙煙嘴上的香煙,又用手裝得緊一點,往下又說了別的。
許先生忙著家務,跑來跑去,也沒有對我的衣裳加以鑒賞。
於是我說:「周先生,我的衣裳漂亮不漂亮?」
魯迅先生從上往下看了一眼:「不大漂亮。」
過了一會又接著說:「你的裙子配的顏色不對,並不是紅上衣不好看,各種顏色都是好看的,紅上衣要配紅裙子,不然就是黑裙子,咖啡色的就不行了;這兩種顏色放在一起很渾濁……你沒看到外國人在街上走的嗎?絕沒有下邊穿一件綠裙子,上邊穿一件紫上衣,也沒有穿一件紅裙子而後穿一件白上衣的……」
魯迅先生就在躺椅上看著我:「你這裙子是咖啡色的,還帶格子,顏色渾濁得很,所以把紅色衣裳也弄得不漂亮了。」
「……人瘦不要穿黑衣裳,人胖不要穿白衣裳;腳長的女人一定要穿黑鞋子,腳短就一定要穿白鞋子;方格子的衣裳胖人不能穿,但比橫格子的還好;橫格子的胖人穿上,就把胖子更往兩邊裂著,更橫寬了,胖子要穿豎條子的,豎的把人顯得長,橫的把人顯的寬……」
那天魯迅先生很有興致,把我一雙短統靴子也略略批評一下,說我的短靴是軍人穿的,因為靴子的前後都有一條線織的拉手,這拉手據魯迅先生說是放在褲子下邊的……
我說:「周先生,為什麽那靴子我穿了多久了而不告訴我,怎麽現在才想起來呢?現在我不是不穿了嗎?我穿的這不是另外的鞋嗎?」
「你不穿我才說的,你穿的時候,我一說你該不穿了。」
那天下午要赴一個筵會去,我要許先生給我找一點布條或綢條束一束頭髮。許先生拿了來米色的綠色的還有桃紅色的。經我和許先生共同選定的是米色的。為著取美,把那桃紅色的,許先生舉起來放在我的頭髮上,並且許先生很開心地說著:
「好看吧!多漂亮!」
我也非常得意,很規矩又頑皮地在等著魯迅先生往這邊看我們。
魯迅先生這一看,臉是嚴肅的,他的眼皮往下一放向著我們這邊看著:
「不要那樣裝飾她……」
許先生有點窘了。
我也安靜下來。

20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