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火煨字
-
淺談蘇軾《念奴嬌 .赤壁懷古》的「了」字 文:望軒 蘇軾優秀的詞作很多,《念奴嬌 .赤壁懷古》是其中一首為人所熟悉的作品。有不少人在讀書時間已經接觸過,已認識詞句內容和情感思想,無需我再次重覆。這次我想要談的,並不是自己的發現,而是年青時跟洪肇平老師學習詩歌...
2012年7月29日 星期日
〈綠隱〉/望軒
〈綠隱〉 望軒
狂亂的落葉噬咬足跡
咀嚼聲漸趨細微猶如啜泣
日落夕照汗珠淌下
多年前我黏貼滿地的春色
影子笨拙而潮濕
還有誰喜愛地上的支離破碎
是我履踐過的心瓣
天空的紗綿已沾上藍藥水
摧折朽壞的年輪將萌生嫩芽
風雨刷洗一切不安過後
不安刷新叢綠的暗光
而綠中隱沒之舊墳
少年的幽靈一直葬在路旁
以樹林囚禁自己
養著許多鳥的心事
2012.7.29
2012年7月24日 星期二
〈悟入歧途〉/望軒
〈悟入歧途〉 望軒
有人說,不斷操勞工作不覺疲憊,一旦開始休息,疾病就會像小鬼般鑽出來。有股暗湧著的欲念也是如此,它一直鬱積於胸,每逢假日就會像火山的熔岩蠢蠢欲動。捉得緊就充實而不枉過,但捉不緊的話,難免覺得空虛,看著時間白白流過。閱讀和寫作是興趣,忙碌時偶一為之已算萬幸,荒廢既自然又必然,笑聲在喉裡向內呼喊,然後在心谷中迴蕩,午夜或清晨的露水喊了出來。這學期的工作拖拉到七月中,正式放暑假時已經是書展的日子了。有把聲音猶言在耳:看你喜歡的書,做你自己吧!
我用開信刀切開封閉的書,一刀,一刀。這本伊麗莎白‧貝里《蝸牛教我慢慢活》(The Sound Of a Wild Snail Eating)的設計和內容配合得好,叫讀者慢慢翻開,進入蝸牛的節奏。書名應該譯做〈野蝸牛的咀嚼聲〉比較貼切,剪開的紙屑聲,像蝸牛的咀嚼聲,大概也和刀子割破皮肉差不多吧,我猜想。夏美的身體已經血淋淋了,我在城市的半空浮游,暴風狠狠地包圍著我,狂雨用力洗刷我的血,刀掉到地上鏗鏘作響。我醒來的時候很早,大約是平日上班的時間。冷氣的涼意浸入被窩,半夜懸掛了十號風球,我知道它即將逝去,總會逝去。我愛樹,也愛暴風。下樓時我目睹前所未有的破壞力,地上散佈了斷枝敗葉,一些陪伴我成長的樹木吹裂塌下來了,甚至堵住了馬路。哈哈,看見滿目瘡痍,我沾沾自喜。這是凌亂而狂野的美,頹圮的磚牆,摧殘的草木,死是歸於原始的生。我以前見過蝸牛在大廈外牆往上爬行,如今牠仍在,是同一隻嗎?牠曾經掉了下來重新開始,抑或是堅忍不拔地一直往太陽的光線邁步。這是你的路嗎?
我躲藏的房間如蝸殼,我吃書像蝸牛吃葉,沉鬱而自負,也許包圍著我的正是殼上神秘的漩渦。卑微的咀嚼聲吵耳得叫人發毛,寂寞如電影《月劫餘生》(Moon)的宇宙景觀。問誰,我需要甚麼呢?這裡沒有方向感。看那遙不可及的蔚藍星球,全都是陌生人。實習時教過的中四學生,如今都高考放榜了,但我沒有詳細問他們成績。順利的自然順利,不順利的就順著不順利。我相信這一輩的年輕人只要保守了心,沒有通不過的道路。小伙子醒夢你也是。現在是網絡世界,多元無限,繞了圈子也不相干,總之是你的路。
回首就會察覺到自己不斷拐入歧途,可能是逼不得已的,可能出於自己的選擇,也可能只不過是無端端的。即使道路長遠曲折,在途上煎熬得遍體鱗傷,身心受創,所有造就的總和就是你。假如不選擇文學,不讀也不寫,假如沒有到樹仁、教院和中大進修,假如不組織火苗,又不教特殊學校,假如未聽過任何宗教哲學,假如生活沒有任何挫折,人際關係十分圓滿,我可能只是一條鼻涕蟲。
二零一二年七月二十四日
2012年7月5日 星期四
2012年6月28日 星期四
〈I've got a peace like a river〉/望軒
〈I've got a peace like a river〉/望軒
早上換了短褲拖鞋,和輔導學生熙熙在吹氣水池玩水。他不肯玩,不知怕水,還是怕人,很多同學玩得很瘋狂。我鼓勵他,但他用我教他的拒絕技巧拒絕我:唔好…唔玩水…我摸摸他的頭,拍拍他的心口,害怕嗎?於是我拿起水喉管,教他淋同學的身體,水從他手上的喉管流向同學,只有這麼一丁點接觸,他的眼睛又望向別處了。
教他們,做一條流通的管子。我甚麼都不懂得,如此無知。
小息和一班中度智障的小學生聽歌,聽那首"I've got a peace like a river",他們都在蹦蹦跳跳,無憂無慮。我請另一位輔導學生達達來我的腿上坐,他不斷狂吻我的臉頰。我大概是沒法嚴厲,在同情的目光中失守了。
12年6月28日
2012年5月29日 星期二
〈澳門重遊記〉/望軒
〈澳門重遊記〉
望軒
十年前,是十年前嗎?我已忘了上次去澳門的日子,大概是中六七時,約有八九年。印象很模糊,只依稀記得一些片段。當年第一次寫遊記就失敗,我在電腦尋找到那篇未完稿的〈澳門遊記〉檔案,文章下面寫著「2006年」,大概是某次續寫和修改的日期,並非當年旅行的時間。可惜很遺憾,我始終無法完成它,我向來依賴文字記事抒情,否則會隨著年月而丟失。事實證明,留下來的印象已經不成故事了。這次重遊澳門,勾起了一些片段,所以想把兩次遊歷一併記下來,算作填補心靈的洞口。
以前和中學同學去,這次卻截然不同,是近年時常一起旅行的組合。不過出發時,教會的榮和榮姊也同行, 他們去辦理身份證。有人兜售比較平宜的船票,但不敢輕舉妄動,還是到正式的售票處買。榮後知後覺,我們買了晚上十時多回程的船票後,他才說自己不用那麼晚,於是更改船票,約五時多就會離開。當年是怎樣買票的呢?毫無印象了,只記得船上的一幕︰我突然收到沒來電顯示的電話,一聽之下,原來是瑜打錯了,那是較昂貴的漫遊通電,總之多談幾秒。第一次去澳門時很驚訝,沒料到澳門和香港相距這麼近,彷彿只是前往長洲那麼短的船程。這次有心理預備,自然沒有強烈的旅行感覺,但雪似乎充滿期待。話說回來,船隻跟當日不太一樣,腦海裡浮沉的船比較簡陋,沒有這艘那麼新型。這次十一時上船,我吃了麥記早餐,讀著司馬遷的《史記》,帶這麼沉重的書旅行,確是格格不入。
過境很多人,不知發生何事,平日應該甚少這樣。沒有職員維持秩序,我們幾經辛苦找到龍尾,但原來我們排隊排的是遠方那列,人們開始有點微言,認為澳門處理得太慢。一片人潮中,我看見一個似曾相識的男孩正迎面而來,一時間無法記起他是誰,彷彿在狹路相逢中擦身而過。直至遠方開了一條新通道,阿超舉手召我們,我們立刻跑過去,很多人偷偷地插隊,但幸好沒造成大混亂,整體來說還是守秩序的。離開過境的地方,開始重拾了一些拼圖,拼砌昔日的畫面。以前澳門像某些香港舊區,但闊別幾年,澳門已變得跟大陸差不多模樣,我簡直以為自己身處深圳。記得那時因為太早抵達澳門,早上到新八佰伴的美食廣場吃皮蛋瘦肉粥,我們只等十來分鐘也感到不耐煩,澳門和香港的節奏不同,後來慢慢察覺和適應。少年無知的事情實在很多,粥裡的皮蛋上有花紋,男孩子竟大驚小怪,以為那些是鴨羽毛,卻不知有「花皮蛋」這回事。井底之蛙當眾出了醜,無地自容,統統跳回井裡自嘲去。
我們乘坐前往葡京娛樂場的旅遊巴,途經的地方很熟稔,我記起了!金沙賭場附近本來正在修建,如今已經完工,那是頗有特色的澳門漁人碼頭,有些類似古文明的建築,不過沒去看。重遊澳門才發覺自己一直把金沙和葡京兩個娛樂場混淆了。難怪我曾跟朋友說金沙是最新的,他們都說那是舊的賭場,也許是我一直停留在幾年前,沒想到澳門的發展,更何況一座金碧輝煌的新葡京已經落成,因為它,整個澳門的觀景有了很大變化。
重遊新馬路,分別不大,我猶記得其中一條小巷,我們曾經拍過一些特色照片。街上的店舖好像也沒改變,黃枝記仍在,而等候的人還是那麼多。這次到了玫瑰聖母堂,上次沒有進去,也不知那是教堂。聖母堂的建築外形不宏偉,倒像平平無奇的屋子。進去正對著聖母像,旁邊有耶穌受難像、門徒雕塑和燭火等,比較起來,顯得聖母比耶穌更重要。有些人參觀和拍照,約有兩三個人在祈禱,我們似乎阻礙他們安靜自己。從側門進去,上面兩層是文物展覽廳,看來不太珍貴,不過是歷史的遺物罷。離開後,女孩子逛一間賣蝴蝶袋的店舖,我則望天打卦了,旁邊有一間文采書店,我上樓一看,很快就回來,不過是普通書店而已。來澳門不為博彩,就是為了吃,查看旅遊書,決定尋找位於十月初五 街的「南屏雅敘」,那是一間舊冰室,味道一般,甚至不及香港,就當作懷舊一番,將來澳門也會面臨和香港類似的問題,冰室終有一天會溶化。這時阿榮辦完身份證回來,他幾經辛苦終於找到,滿頭大汗,一口氣就喝完了一杯凍奶茶。
大三巴不倒,遠看好像積木堆成的牆,前面那條長長的階梯,遊人絡繹不絕。我記起那年可笑又無奈的經歷,國內同胞拍照竟不懂得禮讓,甚至刻意站在你的面前攝位,無論你跟他們說道理還是麻煩他們先讓開,他們仍然充耳不聞,那次對大陸人留下了負面的印象。如果走上大三巴,那裡架空的平台是滿佈小孔的,要是女孩子穿裙子,下面經過的遊客往上看,可以隱約看見裙底的春光。這個設計問題至今還未改善,當年我們男孩子發現這點,難免帶點輕狂的心癢。之後我們沿著旁邊的山路上去參觀炮台,經過小店,喝點飲料,休息了一會。那裡的炮台沒變,變的只是外面的景觀,借位拍照,彷彿炮台瞄準了新葡京娛樂場般,趣味盎然。記得某處階梯石邊,從上面往下拍照,還換了好些姿勢,那時我們拍下的照片如今在哪裡?沒有沖曬出來的照片,往往在電腦的更替之間消失了影蹤。真實亦然,我離開時,另一雙足印踏上,來不及回眸就頓成炮灰。
榮先行回港了,他不留至夜晚。黑色的計程車是澳門的特色,第一次乘坐覺得特別有型,其實裡面是毫無異樣的。我們到氹仔去,女孩子比較喜歡這清幽的環境,不像大三巴附近那麼擁擠。穿過最熱鬧的那條街,以前會不斷派獨立包裝的零食讓你試,吃的話可以飽肚,留的話也足成一大堆手信,但這次卻幾乎沒有,其實也好,免得造成浪費。遊覽氹仔,為的就是大利來記的馳名豬扒包,上次因為太晚,常用的那款麵包賣光了,改用了烘底的方包代替,也很不錯。這次我卻貪新鮮,試新款的菠蘿豬扒包,只能說特別,不見得突出。事實上澳門的豬扒不見得比香港優勝很多。聽聞氹仔還有更好吃的燕窩蛋撻,下次要帶我去,親嚐美顏的滋味。
經過聖善學校,到光復街附近,一直沿路下去,那裡有些青青藍藍的葡式小屋,別具異國風情。正對著一片荷塘,水面上探出殘荷的葉子,黃昏映照那些凋零的綠,粉紅的花瓣只能在想像中綻放,或許已悄悄出現在妳的臉頰。入夜了,燈光迷離的黑影潛進荷塘,無數美艷動人的故事缺乏說書人流傳,只能靜止於照片之中,隔著屏幕互相凝望。
我們步行到威尼斯人酒店,聽說裡面有平宜的自助餐,我們決定去試。酒店的裝潢簡約中帶點豪華,我們找了一會才找到渢竹自助餐。這個自助餐主要是東南亞菜式,幸而有長腳蟹,那是女孩子的至愛,他們吃完再吃,不怕麻煩。聽侍應說會員有九折,於是我和雪立刻到旁邊娛樂場所申請。進去的時候,保安叔叔還以為她未夠十八歲,保安應是最懂得逗女孩歡喜的職業了。當年到澳門不斷地吃,晚上嚐了一頓葡式晚餐,還記得那味「血鴨」,湯汁是赤黑色的,頗為特別呢!對學生來說,吃一頓西餐十分昂貴,但那個時刻也相應份外名貴。工作後更捨得花費,但特別的時刻變得不容易,反而需要更多更多的心意。這種事對我來說很困難,自助餐各取所需,最適合我這種隨意處事的人。這裡的自助餐合我口味的很少,比較喜歡的是翡翠螺,鮮甜彈牙,而且螺殼的青苔色很像我,這虛假的翡翠,自己也不知向內還是向外,總之一直螺旋。
記四月二十五日 澳門之旅
2012年5月26日 星期六
〈何止雙美〉/望軒
〈何止雙美〉 望軒
經歷了疲憊的一天,大廳的燈光在夜晚勉強撐開眼睛,從腦後偷看我怎樣默想、回憶和札記。美事寫在下面︰
早起,隨意取來便服就穿,晚上要出席教育學院的導讀會,但我還是喜歡樸素。出門時,本來趕得及到奧運站附近的教育學院分校上課,沒料到在樓下的轉角處,恰巧看見有一位清潔女工拉著垃圾車,垃圾車突然給絆倒了,她一下子沒法接應,整車反轉了,垃圾瀉到地上。她無助地看見我,四目交投,心裡自然而然地想幫她一把,但看見骯髒的垃圾又有些卻步。說到底始終不忍,我過去幫她,合力把垃圾車翻正,試了兩次都不行,我想放棄,說必須要找人幫忙。我看見橫過的路人疑慮,沒有人來幫忙,其中一個的樣子好像我。清潔女工說要再來,她好像不想讓人知道自己做了錯事,只想趕快翻正車子,最後我們盡全力做好了,我的黑衣和牛仔褲都碰到垃圾車,而且我雙手沾滿污跡。我沒戴手套,由她自行撿拾垃圾,我則到垃圾房裡洗手,她忙著整理垃圾車,卻忘了給我清水。
我洗手時,想到自己作了一件美事,同時又想到,這些垃圾不是我們造成的嗎?為何我會如此厭惡?清潔女工,突然令我聯想到一直同情的蟑螂,蟑螂的責任很重大,但我們卻嫌棄得要滅絕他們。我離開時,她連忙道謝,說我真是個好人。起初我也有掙扎,更沒想過要人稱讚,只是盡性而為,便是圓滿。之後我潛意識地認為細菌會滲入我的皮膚,最終得到大病,不自覺地先後兩次到洗手間進一步清潔,但穢氣依然纏住我。連我吃的吞拿魚麵包,彷彿也帶有酸臊的味道。
有關過度活躍症的課堂已經開始了二十多分鐘,後來一直心不在焉,彷彿病菌正在滋生成長,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忘記它。小休時趕到圖書館列印晚上需要用的簡報,但一些因版本轉換而出現的小問題尚未修改,未有空處理。這天的課早了完結,我和其他特殊學校的同工到大角咀的金船長餐廳吃午餐,聽說很出名,所以其中一位同工早為我們預訂了,比起商場裡的既平宜又好吃。以後或許沒機會再和他們一起聚餐了,畢竟我們來自不同的學校,而且各有各的忙碌,好好珍惜眼前的良辰美景,它切實地擺在眼前,並非虛設。他們知道我晚上要導讀,誇讚我一番,接著便取笑我的衣著︰「你需要回家換一件衣服嗎?」
下午和另一位同工參觀「母親的抉擇」,我們在車上無意中談到閱讀和生活目標等事,我說沒法說得清楚,但那個目標並非盲目追求,而是早在我們的心裡,等待完成的機會。說得模糊了,時候又未到,就先到書店看書。海港城有個攤位,玩即影即有的連橫拍照機,她非常雀躍,她邀我我不拍了,怕每一張都是相同的模樣。參觀「母親的抉擇」機構,沒料到它藏身於尖沙咀的高樓大廈上面,也沒想過能聽到一些感人的個案,好像打針那樣刺進心裡,有點痛,但卻有藥效。
晚上的導讀會是香港教育學院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主辦的,上次講過王梵志的詩,這次則是柳永的詞。我分享了自己閱讀《樂章集》和進入柳永語言的竅門。可能我的閱讀過份感性、想像和誤讀,所以有回應認為我提出的前設值得質疑。其實我早考慮過這個問題,但由於設想得太遠,以至過份詮釋了某些概念。學術的推敲思維是需要訓練的,他們都很有批判性,而且大多能合理地指出值得斟酌的地方。近年個人的發展傾向綜合多於分析,心性重於理性,習慣將魚網打撈起來,肥美的鮮魚就在網上跳脫,卻沒料到疏於織網,魚網已穿了一個小洞。柳永的詞需要吟唱和誦讀的,不適用於學術討論,但既然要做,當盡自己所能作的。柳永的詞很懂得迎合他人,而我卻時常固執自我,不懂得想及他人想要甚麼。以為為自身就是高尚,為他人就是庸俗,但到底有沒有這回事?我習慣自己的閱讀模式和火苗讀書會的共生空間,他們的導讀會是很不相同的方針,我應該嘗試配合,不可只停留於閱讀,反而多些嚴謹的論證,以問題導向會比較滿足大家的期望。這實在很有意思,雖然導讀會不合我的個性,但好像越來越好玩,又有挑戰性。兩次經驗後,開始捕捉到一些竅門了。喜歡文學的人能夠聚在一起閱讀和探討,其實已經是千載難逢的美事了!文本細讀,針對問題作進一步推敲驗證,這些都是熱愛文學的人才能堅持的。我未必能回應每個參與者的問題和發言,但我非常珍重那個時刻及各位的參與。我十分嚮往業兄的辦公室環境,大概是能與書為伴,還有身邊有些志同道合的人。美景如許,切勿悔不當時留住。
古人音訊難寄,寂寞難消。因此,我把札記貼在網上,正是現代人常用的錦字傳書。身在國內的詩哲,是否正在越牆眺望,憐我的多才多藝?
且聽一曲︰
杳杳神京,盈盈仙子,別來錦字終難偶。
斷雁無憑!冉冉飛下汀洲。思悠悠。
——柳永〈曲玉管〉
徒兒,上京只要盡心而行,一切平安。
2012年1月1日 星期日
〈現代水墨〉/望軒
〈現代水墨〉 望軒
我們的點線面該從何下筆
最初的邂逅和暫別
無數錯過的落日
太多的想像
被風景的漩渦圈套
我揮手把藝術館和海旁
褪色成簡約的線條
而妳自水墨的階梯下來
輕輕步入我的現代
在城中留白
身是山水綠
笑是櫻花紅
2012年1月1日凌晨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