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火煨字

2014年2月17日 星期一

《老子望得》(第十章)/望軒

《老子望得》

文:望軒

〈第十章〉
載營柏(魄)抱一,能毋离(離)乎?
榑(搏)氣至(致)柔,能嬰兒乎?
脩(滌)除玄監(鑒),能毋有疵乎?
愛民栝(治)國,能毋以知(智)乎?
天門啟(開)闔,能為雌乎?
明白四達,能毋以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是胃(謂)玄德。

10.1.       此章詞義俱難,帛書本與今本異處甚多。帛書乙本中「柏」、「榑」二字皆以木為部首。老子原意或是觀察樹木之形態特性以作比喻,或傳抄其間僅取近音替代本義?今人校注,不解之處常取今本之義以釋帛書。榑,即榑桑,乃日出自處,本為神木,具神話色彩,今本作「專」,今人釋二字為「摶」。老子之神話淵源漸已式微,傳抄釋字之誤差可致新意益增,年日越久,離老子心意越遠。凡解經者,或近或遠,不可知也。

10.2.       末句以外,全章皆以「能…乎」作句尾,語氣近若反問。莫非以前句為不足及不當之事,而老子作後句反詰警世?然亦未能通曉全章,須刁鑽思想以明白,作同情之理解。

10.3.       「載」,玄宗改為「哉」,又以為是第九章之本句,錯逗至此。屈原《楚辭.遠遊》有「載營魄而登霞兮」,或以老子為典,故今人多否定此說。「營魄」,後人多釋之為「陰魄」。魂近心神,而魄近體氣。「抱一」即合於本源,虛靜而不可分離。我以為,論者釋之或未有明辨「營」字之義,僅以「形魄」、「陰魄」之音近取代「營」字。若以人之陰魄抱於道,無離亦屬自然,除非老子之說於現實與本質上之不可能,然而老子當信自己之思想。故此「營」字,通「熒」或有可能,《淮南子•原道》:「不足以營其精神,亂其氣志。」高誘注:「營,惑也。」營魄可釋之為疑感、不專一、不相信之陰魄。心亂則不虛靜,不虛靜則難以抱一,抱一必離。人皆知其義而難行,故老子反問,一再提醒。

10.4.       「榑氣至柔」,今本作「專氣致柔」。榑、專皆取「搏」義,摶即結聚,搓圓。若明「載營魄抱一,能毋離乎?」句,則此節義近,當指揉弄精氣,達至精神柔和,復歸如嬰孩。上句旨在說動中須靜,而此處則言靜中須動,心亂者當平靜,虛靜者亦轉動其氣至柔,不可止息如死氣。故動靜皆宜,方可體道抱一。

10.5.       「天門啟闔,能為雌乎?」,王本作「天門開闔,能無雌乎?」。「無雌」與「為雌」,差異甚大。「無雌」難解,「為雌」則有跡可尋。老子曾以母體喻道,母體之陰門可生育,猶道之天門自生萬物。天門玄而又玄,惟有天人相應方可體道,非陰柔之性不可見觀之,故老子反問「為雌」與否。

10.6.       「明白四達,能毋以知乎?」王本作「明白四達,能無為乎?」,詮釋者或改作「無為」以簡化老子之說,「無為」數見於此經,我猶恐「無為」之說過大而掩蓋全經,實屬不可。「愛民治國,能無知乎?」,帛書本「愛民栝國,能毋以知乎?」此章兩見「毋以知」之詞,「無知」於《道德經》中亦屬關鍵,不可舉「無為」而忽略其他。我曾論及,「知」或為有知之民,實乃統治者之隱憂。是故老子二說「毋以知」,乃提醒統治者,須愛民治國,明白四達,而不應借助民知。「無為」甚為籠統,後人多率於總稱,然細察之,「毋以知」或「無知」乃治法之要。


10.7.       「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是胃玄德。」,王本作「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玄德之說,乃述道之隱秘。德乃道之顯明,而德之玄妙即道。此節以道為總結,作為修身與治法之模仿對象,須實踐而知其隱秘之手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