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火煨字

2014年2月23日 星期日

時間空間都不對——讀李商隱〈重過聖女祠〉札記/望軒

時間空間都不對
——讀李商隱〈重過聖女祠〉札記

文:望軒

〈重過聖女祠〉 李商隱
白石巖扉碧蘚滋,上清淪謫得歸遲。
一春夢雨常飄瓦,盡日靈風不滿旗。
萼綠華來無定所,杜蘭香去未移時。
玉郎會此通仙籍,憶向天階問紫芝。

李商隱的詩向來難以把握,讀他的詩就如走進迷宮一樣,前行、分岔、迷失、轉身、暢通、死路,有時豁然開朗,有時自暴自棄。他是漢語的藝術家,不但深情,還擅長於中國文字的特性,這可能與他曾學得一手好駢文有關。中國文字的形意配塔,某程度上確是複雜的謎宮,可以稱得上是今人所說的超文本,你總可以在他的詩中找到多個文本互涉的複合體。這是我喜歡李商隱的一點,也是我討厭他的一點。喜歡的是閱讀的真是詩的過程,而不僅是用七言八句寫成的散文,討厭的是要把複雜的情思整理出來,未免落入踝臼,因為李商隱已經把詩發展到表現意緒的階段,很可能他也沒法實指每一句所指向的現實含義,而論者卻勉力為之。

這首詩之前,李商隱還寫過兩首〈聖女祠〉的詩,你視不視之為一組已經是一個大問題;另外,聖女祠是實指虛指又是一個問題,許渾、張祜等人也寫過〈聖女祠〉可證明真有其地,但李商隱是否經過同一個地方,此名如此普通,難道不可以泛指某些道廟?他又能否借此名代指女道觀?余恕誠、劉學鍇曾經在《李商隱詩歌接受史》中闢了一章講此詩的接受問題,可見大家對此詩的闡釋意見紛陳。在這篇札記中,我不打算陳述那些普遍讀者感到枯燥的文獻研究,只想像自己是李商隱,我會怎樣寫下這首詩歌。讀李商隱的詩,個人認為透過自身的創作經驗和心靈體驗,反而更能夠擺脫難解的迷霧。

我姑且把這首詩視作實有的聖女祠,過去有論者提出某座山的聖女祠,但無法妥善處理行走路線的合理性,為免自己墮入李商隱行走路線圖的困境之中,我暫時不實指它位於某個地方。李商隱經過聖女祠,這個地方他曾經來過。他如今看見此地比上次經過的時候更加破敗,「白石巖扉碧蘚滋」,山巖白中帶綠,四周已滿佈青苔,李商隱特別在意到巖扉,就是門,或者入口,這成為詩歌很重要的一個意象,就像屈原叩天門,李商隱很想到達一個能夠使自己解脫的地方。這個入口,就是現世生活的出口,就是通仙籍的地方。李商隱認為自己也是天上的一份子,本有其仙位,所以用了「上清」二字,他之所以在地上,也和其他神仙一樣「淪謫」至此,可是他因為種種原因遲來。我讀時,沒有把首聯視為聖女的「淪謫」,因為太急了,剛剛經過就想跳到聖女的身位,而且他若認為聖女「得歸遲」的話,那麼他一定認為聖女還在祠中,那麼他就可以前去慰問同情一番。這裡有一點奧秘難通之通,或許需要一點宗教體驗去感悟,聖女祠中有聖女像,在一般人的眼中,到底這個聖女是還在地上,抑或她已歸了天呢?我認為「神像」雖在,但之所以拜祭,是因為她已然升了天,大概不會想到她會「歸遲」,還在祠中,我想這應該是古今大致相近的宗教體驗。我們大概不會把現今的宗教神像視為歸去彼岸失敗的結果。因此,我認為李商隱之所以寫「歸遲」,在一般人的宗教心理來說,應該是觀照自己。她們都升天了,而自己還在地上,更令人他心酸的是,他認為自己也有種「不在地上」的特質,可以和她們離開不如意的現世。

頷聯就是這種情緒下寫出的詩句,極具神韻,古今稱許。「一春夢雨常飄瓦,盡日靈風不滿旗。」飄渺和不如意的感受融入情境之中,此句不作多解。頸聯「萼綠華來無定所,杜蘭香去未移時」的兩個仙女,萼綠華和杜蘭香在典故之中都是已然升天的女神仙,如果說她們「歸遲」而未能升天,一則是不符合上面所說的一般宗教心理,二則是與典故所說的截然不同。劉學鍇曾引述道書記載,萼綠華年約二十,上下青衣,顏色絕整,於晉穆帝升平三年夜降羊權家,從此經常往來,後授權屍解藥引其升仙;而杜蘭香則是漁父在湘江岸邊收養的棄嬰,長大後有青童自天而降,攜其升天而去。臨上天時蘭香對漁父說:「我仙女也,有過謫人間,今去矣。」李商隱若說她們失敗,仍「來無定所」、「去未移時」有甚麼用意呢?她們若未能升仙,這聖女祠所拜者為誰呢?而且聖女祠大概也不可能剛好就是拜祭這兩位並不太著名的仙女。因此,我認為李商隱只是反用典故,借她們來比喻自己。性別並不是重點,重點應該是「來無定所」、「去未移時」,他真是語言大師,這兩個是很普通的句子,卻道出虛無的人生。我們記得首句,巖扉長滿青苔,門不通,路不通,這是景色上表現他的不行。至於這一句,一個來,一個去,想想女位仙女的人生,假如萼綠華來到人間的時候,她來無定所,到了一個不對的地方,沒法完成給予羊權屍解藥的任務,那麼她還能升仙嗎?李商隱也可能表達自己無人解救的心情。另外,若杜蘭香遲遲未等到青童來到,她能知道自己是仙女的身份然後回到天上嗎?皆不行。所以這句「萼綠華來無定所,杜蘭香去未移時」說明了甚麼?李商隱借此自喻,去講自己的人生時間空間都不對,這是心情上總結半生的不行。情景皆不行,出路難通。李商隱其實是細心選擇這兩個典故,因為萼綠華主要是授羊權屍解藥引其升仙的,而杜蘭香則是等待青童自天而降,然後攜其一同升天。兩者都有隱然指涉著接濟和救援之意,反用這兩個典故,正是加強自己的孤立無援,出路渺茫的意思。

尾聯「玉郎會此通仙籍,憶向天階問紫芝」很順理想成章,玉郎這一個掌管神仙名冊的仙官曾在此處點名,聖女都能及時,全都升了仙,但自己卻「得歸遲」,無法回到天上去,所以他才想到向天階問紫芝的事。一可能是他想像自己曾為神仙,過著天上的生活,因此回憶,當然這是李商隱的想像,所以只不過是想表達很想升天的欲望。

我在這篇札記中說李商隱有升天的期盼,不是真的說他要自尋短見,而是他延續了屈原的精神,在現實世界中感到諸般的不如意後,意欲尋找一條出路。詩歌中的人間和天界兩境在這樣的思維下展開的。這樣捕捉李商隱的詩歌書寫雖未必完全正確,但或許能夠體認到詩人的心靈,避免墮入無數種闡釋的迷霧之中。

223


2014年2月17日 星期一

《老子望得》(第十章)/望軒

《老子望得》

文:望軒

〈第十章〉
載營柏(魄)抱一,能毋离(離)乎?
榑(搏)氣至(致)柔,能嬰兒乎?
脩(滌)除玄監(鑒),能毋有疵乎?
愛民栝(治)國,能毋以知(智)乎?
天門啟(開)闔,能為雌乎?
明白四達,能毋以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是胃(謂)玄德。

10.1.       此章詞義俱難,帛書本與今本異處甚多。帛書乙本中「柏」、「榑」二字皆以木為部首。老子原意或是觀察樹木之形態特性以作比喻,或傳抄其間僅取近音替代本義?今人校注,不解之處常取今本之義以釋帛書。榑,即榑桑,乃日出自處,本為神木,具神話色彩,今本作「專」,今人釋二字為「摶」。老子之神話淵源漸已式微,傳抄釋字之誤差可致新意益增,年日越久,離老子心意越遠。凡解經者,或近或遠,不可知也。

10.2.       末句以外,全章皆以「能…乎」作句尾,語氣近若反問。莫非以前句為不足及不當之事,而老子作後句反詰警世?然亦未能通曉全章,須刁鑽思想以明白,作同情之理解。

10.3.       「載」,玄宗改為「哉」,又以為是第九章之本句,錯逗至此。屈原《楚辭.遠遊》有「載營魄而登霞兮」,或以老子為典,故今人多否定此說。「營魄」,後人多釋之為「陰魄」。魂近心神,而魄近體氣。「抱一」即合於本源,虛靜而不可分離。我以為,論者釋之或未有明辨「營」字之義,僅以「形魄」、「陰魄」之音近取代「營」字。若以人之陰魄抱於道,無離亦屬自然,除非老子之說於現實與本質上之不可能,然而老子當信自己之思想。故此「營」字,通「熒」或有可能,《淮南子•原道》:「不足以營其精神,亂其氣志。」高誘注:「營,惑也。」營魄可釋之為疑感、不專一、不相信之陰魄。心亂則不虛靜,不虛靜則難以抱一,抱一必離。人皆知其義而難行,故老子反問,一再提醒。

10.4.       「榑氣至柔」,今本作「專氣致柔」。榑、專皆取「搏」義,摶即結聚,搓圓。若明「載營魄抱一,能毋離乎?」句,則此節義近,當指揉弄精氣,達至精神柔和,復歸如嬰孩。上句旨在說動中須靜,而此處則言靜中須動,心亂者當平靜,虛靜者亦轉動其氣至柔,不可止息如死氣。故動靜皆宜,方可體道抱一。

10.5.       「天門啟闔,能為雌乎?」,王本作「天門開闔,能無雌乎?」。「無雌」與「為雌」,差異甚大。「無雌」難解,「為雌」則有跡可尋。老子曾以母體喻道,母體之陰門可生育,猶道之天門自生萬物。天門玄而又玄,惟有天人相應方可體道,非陰柔之性不可見觀之,故老子反問「為雌」與否。

10.6.       「明白四達,能毋以知乎?」王本作「明白四達,能無為乎?」,詮釋者或改作「無為」以簡化老子之說,「無為」數見於此經,我猶恐「無為」之說過大而掩蓋全經,實屬不可。「愛民治國,能無知乎?」,帛書本「愛民栝國,能毋以知乎?」此章兩見「毋以知」之詞,「無知」於《道德經》中亦屬關鍵,不可舉「無為」而忽略其他。我曾論及,「知」或為有知之民,實乃統治者之隱憂。是故老子二說「毋以知」,乃提醒統治者,須愛民治國,明白四達,而不應借助民知。「無為」甚為籠統,後人多率於總稱,然細察之,「毋以知」或「無知」乃治法之要。


10.7.       「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是胃玄德。」,王本作「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玄德之說,乃述道之隱秘。德乃道之顯明,而德之玄妙即道。此節以道為總結,作為修身與治法之模仿對象,須實踐而知其隱秘之手段。

2014年2月5日 星期三

詩鬼的絕望真相——讀李賀〈將進酒〉札記/望軒

詩鬼的絕望真相
——讀李賀〈將進酒〉札記

文:望軒

〈將進酒〉 李賀
琉璃鐘,琥珀濃,小槽酒滴真珠紅。
烹龍炮鳳玉脂泣,羅幃繡幕圍香風。
吹龍笛,擊鼉鼓;皓齒歌,細腰舞。
況是青春日將暮,桃花亂落如紅雨。
勸君終日酩酊醉,酒不到劉伶墳上土。

(一)
李賀〈將進酒〉這首詩的語言艷麗而充滿鬼氣,有些詩人醉得熱血沸騰,但李賀卻表現得十分幽深。他沒有李白那種「醉飲狂歌空度日」的姿態,當我重讀此詩,突然驚覺他的冷靜和清醒。「勸君終日酩酊醉」,他彷彿拿著一杯酒遞給你,勸你喝吧,你喝吧!我在詩中看不見李賀酗酒的形象,絕望得不需要麻痺自己。我最近的讀法是,中晚唐詩已有不少造境之詩作,不必把這首詩視為李賀當時置身於宴會現場,詩歌更可能在心靈意識中尋索得來,以致他可以悉心鋪排意象及其帶來的效果。正因為如此,後人特別喜歡提到現代「蒙太奇」的電影效果。李賀在詩歌的開首幾句,寫到酒杯、酒色和宴會的情形,當中有音樂也有歌舞,片段跳接,幸好他的詩歌還未至於李商隱那麼多義性,我們還是可以跟從李賀書寫的脈絡去理解。

重讀時特別在意「況是青春日將暮,桃花亂落如紅雨」一句,這個「紅雨」二字可不是胡亂著筆,李賀用心塑造血紅色的意象。「琉璃鐘,琥珀濃,小槽酒滴真珠紅」,真珠紅又叫珍珠紅,是紅酒。或許我們忽視了中西交流的發展情況,唐代其實已有葡萄酒,即使李賀未必擁有,但他對紅酒有所認識絕不奇怪,以至他能拈來作為詩歌的意象。另一句「羅幃繡幕圍香風」會否又有紅色的暗示呢?紅,即使李賀未必如我般聯想到血紅之死亡意象,而依舊是紅色喜氣的心理,我們還是可以透過「桃花亂落如紅雨」整句來詮釋為美好的殞落,幸福的消逝。這種強烈的失落感,正是源自「況是青春日將暮」一句,青春多好,所以上一句「吹龍笛,擊鼉鼓;皓齒歌,細腰舞」的美女歌舞形象在他的腦海不停盤旋。人生享樂的絕妙畫面都被這一句扭轉了,「況是」二字多麼無奈,現實多麼殘酷!這才是我們的存在狀態。詩歌藝術到了刻意經營的階段,詩人開始有了藝術家的姿態,他清楚地看穿了世間的本相,用詩歌來開啟讀者的心眼。他的幽冷和鬼氣,或許就是來自他的清醒和平靜,像恐怖電影的鏡頭,他向你遞來了一杯血紅色的酒,喝吧,醉吧!酒不要再給劉伶喝了,也不用再灑在他的墳上去祭奠他了。最要緊的是你,若你不想面對絕望的真相,那就酩酊爛醉,永遠不要醒來。

(二)
我翻閱家中的《三家評注李長吉歌詩》,其中《方扶南批本李長吉詩集》一卷批〈將進酒〉一詩為「太似鮑照。無可取。結差可人意。」,此語引起我的關注。我以前很少接觸鮑照,於是瀏覽了他的一些詩作。唐代詩人有學鮑照並不出奇,但我對李賀的〈將進酒〉學了鮑照哪些詩歌比較有興趣,然而作者並未提及。於是,我自己翻看了一些,或許還有其他有「脈絡關係」的詩歌可以用作討論,但由於個人知識淺薄,只認為〈擬行路難.其十〉和〈擬行路難.其十五〉兩首看來較相似。現只摘錄如下:

〈擬行路難.其十〉 鮑照
君不見蕣華不終朝。須臾淹冉零落銷。
盛年妖艷浮華輩。不久亦當詣塚頭。
一去無還期。千秋萬歲無音詞。
孤魂煢煢空隴間。獨魄徘徊遶墳基。
但聞風聲野鳥吟。豈憶平生盛年時。
為此令人多悲悒。君當縱意自熙怡。

〈擬行路難.其十五〉 鮑照
君不見柏梁台。今日丘墟生草萊。
君不見阿房宮。寒雲澤雉棲其中。
歌妓舞女今誰在。高墳壘壘滿山隅。
長袖紛紛徒競世。非我昔時千金軀。
隨酒逐樂任意去。莫令含歎下黃壚。

經過我上文的析述,李賀〈將進酒〉是否一無可取,又是否太似鮑照,且留待讀者繼續深思,不費唇舌了。至少,李賀的早熟加上他獨特的語言作風,足以使他在文學史上特殊地存在,如永遠不滅的幽靈。


201425

2014年2月2日 星期日

漫談《天地明察》故事及其改編/望軒

漫談《天地明察》故事及其改編
文:望軒



一、               漫談故事
我很喜歡《天地明察》(てんちめいさつ)這個故事!最初接觸的是槙えびし的改編漫畫(江荷偲譯),至今東立才出版了四期,讀者還在等待其他期數。後來我陸續收藏了沖方丁小說原著(徐旻鈺譯)、久石讓電影原聲大碟,由於香港沒有上映瀧田洋二郎執導的電影版,港台都不見有影碟推出,無可奈何只好看線上版,但這個也隔了好一段日子才見有人製作中文字幕。追隨沖方丁老師和澀川春海(渋川春海,しぶかわはるみ、しぶかわしゅんかい,著名棋士安井算哲第二代)的步伐,不知不覺花了差不多兩年的時間,但這又算得上甚麼呢!沖方丁老師19歲得到日本文壇大賞的肯定後,再花了16年的時間去籌備和寫作《天地明察》,完成時已35歲,於2010年擊敗了村上春樹《1Q84》、東野圭吾《新參者》、三浦紫苑《哪啊哪啊神去村》等書榮獲本屋大賞第一名,進一步確立他的文壇地位。至於,澀川春海更不用說了,改曆如此重大的事情,肯定要窮上畢生的精力。

這個故事講日本江戶時代改曆的傳奇經過,澀川春海的父親是著名棋士安井算哲,他的父親死後由他繼承了這個名號,所以在故事中有時兩個名稱都會使用,弄清楚這一點就可避免混亂。春海的棋藝相當厲害,打破常規,還創出了「天元布局」,即初手下在中央天元之位,在故事中我們可以知道天元象徵不變動的北極星,至於歷史上是否出於這種理念就有待查證。春海不但棋藝好,而且興趣和才能非常廣泛,尤其是算術和天文,他更是樂此不疲地鑽研,最終慢慢走上了觀測天象的旅途,完成改曆的事業,成為日本著名的天文學家。由於當時日本一直使用中國唐朝的宣明曆,而且經過了數百年的時間,難免出於不少誤差。試想像,如果我們說的「今天」其實就是「後天」會有甚麼問題?現代人可能難以想像它的重要性,但對古代人來說,曆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好像吉凶宜忌,十分影響他們行動和心理變化。因此小說這樣寫:

曆是一個約定,可以說是太平之世裡的無形之約。
曆是天地間為政者與百姓共同認定並默默遵循的一個約定。
(序章,頁9

正正因為曆是如此重要,一些迂腐無知的保守者盲目地把它視之為上天賜下,不容更改。天文本已難測,加上諸多阻撓,整個改曆事業實在非常艱難。正正如此,我們閱讀澀川春海的人生才那麼叫人動容!

二、               漫談改編
我想再談談沖方丁原著《天地明察》及其改編的情況,因此下文會透露若干劇情和畫面,如欲自行探究者請在此止步。下面我會嘗試抽取幾點來比較小說、電影和漫畫等不同媒介的效果,整理自己的欣賞心得。

1.          女主角的譯名
原著小說徐旻鈺譯女主角之名為「阿延」(えん),江荷偲在漫畫譯做「円」,而電影的線上中文字幕版譯做「阿緣」。漫畫譯者可能是基於春海對算術和天文的熱情,如春海曾計算日円和月円的題目,所以借用了「円」字命名女主角;電影則可能用「緣」字來營造緣份和愛情元素,增強視覺效果。他們可能不熟識原著小說,也可能出於我所推測的改編動機,因此未能使用「阿延」作為女主角的譯名。沖方丁在小說這樣寫:

「那個……請問阿延的延是哪個延呢?」
他問了不必要的事。
女性的名字很少用漢字,春海暴露出自己平時大多只和男性來往這一面。
「您覺得是哪個字呢?」
阿延反問他,春海當然不敢說是火炎山的炎。
「嗯,這個嘛……是圓理的圓嗎?」
「我父親說是延伸的延,他說延續血脈的意思。」
她很有禮貌地回答。
(第二章,頁106)

正正因為「延續血脈」的傳統心願,所以到了故事的結尾,大概過了十五年後,二人決意要在改曆事業完成後結婚時,小說如此寫道:

阿延害羞地轉開視線後,說出要拜訪春海的事。
「可不可以快點把腰帶解開?」
春海一臉認真地大力點頭。
(第六章,頁369

阿延說想把腰帶解開,大概是指希望生兒育女,延續血脈。因此,女主角的譯名並非無關痛癢。

2.          阿延的性格塑造
在瀧田洋二郎的電影中,宮崎葵飾演得阿緣(阿延)過份親切溫柔,可能是為了營造電影的幸福感,支持春海的事業,也許是滿足部份男性觀眾的口味而塑造出來。這個形象在故事的後期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年輕時的阿延在神社中與春海初次見面時,絕不是體貼的少女。請看電影劇照:






電影未能塑造出阿延因時日和經歷造成的性格變化,雖然原著小說也缺乏足夠的刻畫,但卻能同情地理解一個人從年輕到成熟的漸變。電影的女主角形象很可能是為了增強「幸福愛情」的兩性元素而這樣設定。當春海到了神社沉醉於繪馬上的算術題時,沖方丁寫道:

少女大概十六、十七歲,可愛的眉尖不悅地皺起來。
「有什麼事嗎?」春海跪坐在地上,一臉認真地問。
「我知道這樣很失禮,但請您離開。」少女光明正大地說。
「我要清掃。」
唰地一聲,她用掃帚掃過春海正前方的石板路。
若是不聽她的話,他剛排好的算板可能就要被掃到枯葉堆裡去了。
……
他不顧一旁愣住的少女,後退兩步左右的距離,重新跪坐地好。
「這樣可以嗎?」他指著自己先前坐的地方問道。
「不可以!」
看似就要舉起掃帚打人的少女大聲喊道。
……
「這裡可是神明眼前!請不要坐在這裡。」
(第一章,頁24-25

槙えびし改編的漫畫則這樣呈現:



雖只摘錄了一頁,但也可見漫畫比較忠於原著小說,雖然故事中後段的期數尚未推出,但開首女主角的神緒捕捉得不錯的,這樣的阿延更加立體。這是我認為電影版略為失色的一點,少女辛勤打掃,而且那裡是神明之地,被人打亂了,平凡人自然有點生氣,說出「既然如此,請隨意」的話實在過於成熟,少了一點青春氣息。

3.          電影中第一位妻子阿琴的缺席
電影努力渲染浪漫愛情氣氛的用意昭然若揭,因為在原著小說裡,除了阿延嫁過人,春海也娶過妻,他們的伴侶都分別離世了。他和阿延一起時已不年輕,而且十分平凡,只是慢慢發現需要對方。電影強調愛情的約定,而且初見面不久,就用阿緣(阿延)替春海整理配刀而渲染觸電的愛情火花,電影的改編觀眾大概都能同情地了解。可是若我們看原著小說時,就需要特別留意他的妻子阿琴。春海二十八歲時,她十九歲。她似乎沒有鮮明的性格,像被安排婚姻的傳統女性,嫁了就覺得很幸福,所以常常把「我真的很幸福」掛在嘴邊。這個妻子離世時對春海有一定影響,因為在她生前和死後,春海都覺得歉疚,尤其是她死後打擊更大。這一段情節或多或少影響著他的愛情和婚姻觀,使他更加珍惜阿延這位女子。

4.          電影中關孝和露面太急,淡化「明察」與「無術」的色彩。
電影還有另一處令我不滿意,就是關孝和( 市川猿之助飾演)露面太急。改編漫畫最初吸引,就是春海追趕關孝和境界的情節,因為遲遲未露面,相當激發人心。可是,電影版立刻就把他平凡的面貌以特寫鏡頭置於觀眾面前,削弱了神秘的效果。關孝和(関孝和,せき たかかず/こうわ)是著名的數理學家,故事初段,春海離開神社時遺留了物件,當他回到那裡時,繪馬上的算術題在短時間內全被解答了,並簽上「關」的名稱,關孝和「一瞥即答」而「明察」的傳奇色彩在電影中淡化了。不但「明察」如此,「無術」也是,在原著小說和改編漫畫中,因為春海出了一道算術上的病題,他的「無術」對他來說打擊甚大,彷彿在關孝和面前獻了醜,他的羞恥感幾乎使他要切腹自盡。算術上的「明察」和「無術」經歷是春海形象的一大關鍵,所以,關孝和絕不宜露面太急,應該好好鋪敘。

5.          神話思維的重要性
也許電影要塑造春海成為一個頗為現代的「科學家」形象,他相當理性地研究天文曆法,這一面當然很重要,但可別忘了他置身的時代。即使我們現代人也無法完全擺脫傳統的古代宗教哲學色彩,更何況是古代人,尤其是澀川春海曾學師於山崎闇齋(山崎闇斎,やまざき あんさい),電影中由白井晃飾演。山崎闇齋是神道家、宗教思想家,加上古時的思想行為深受宗教哲學的影響,所以塑造春海時不能夠只偏重於科學和理性思維的一面。也許電影不能拍得太長,這方面就被削弱了,而原著小說也只是輕輕帶過,相反漫畫版就捕捉得很好,也許神秘色彩在動漫世界是比較得心應手的,槙えびし的改編漫畫這樣呈現:





右手為水極,水極即陰身。
左手為火足,火足即陽靈。
所謂拍手,就是調和陰陽、
日月對調、
靈和肉身一體、
火水相交而成火水。
當拍手進行祈念時,
天地將為之開啟。

特別可以注明的是,「火水」的日文發音與「神」同。澀川春海對永恆真理的追求,並不僅源於算術、天文等科學理性思維,還深受神話、宗教思維的影響。他追求夢想和真理的熱情和勇氣與此有深刻的關係。要描繪出立體而豐富的澀川春海,不能忽視其思想淵源。

三、               小結
雖然瀧田洋二郎電影忽略了不少重要的細節和元素,但其改編都是可以同情地了解的。槙えびし的改編漫畫至今尚未追看完畢,所以未能詳談,有機會留待全套推出後再作進一步的比較。整體來說,電影仍不失為一套不俗的電影,但個人還是比較喜歡原著小說和漫畫版,像我有「天地明察」情意結的小讀者來說,這些版本都能吸引我去觀賞。可惜的是我沒有足夠的知識去談久石讓的原聲大碟,但夜晚在房間裡靜聽,唱片轉動如星移,也夠我擁抱一片星空了。


201423

體裁迷思/望軒

體裁迷思
/望軒

19歲的沖方丁出道得到文壇的肯定後,用了16年時間完成了《天地明察》,現在有多少香港的寫作人做得到?香港人太急功近利了。要不就是淺俗得不堪入目,要不就是所謂的「嚴肅文學」的孤芳自賞。我自己認為,「輕小說」的意義不在於這個體裁本身,因為在「小說」之下分出「輕小說」實在多餘,所以它的意義似乎更像是文體的反撥,提醒我們小說實在需要「故事」作為支柱,不要重複流行小說的低俗橋段,不要為了某個想被分析的學術概念而投射出小說的影子。當「輕小說」又變得良莠不齊的時候,還是拋開這個體裁的迷思,讓我們直視小說本身吧。

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