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火煨字

2013年12月18日 星期三

《老子望得》(第二章)/望軒

《老子望得》
望軒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為美,惡已;皆知善,訾(斯)不善已。
有无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形)也,高下之相盈也,意(音)聲相和也,先後之相隋(隨),恆也。
是以聲(聖)人居无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為而弗志(恃),成功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2.1 「天下皆知美為美,惡已;皆知善,訾(斯)不善已。有无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形)也,高下之相盈也,意(音)聲相和也,先後之相隋(隨),恆也。此章謂世間事物多為二元相對,如美惡、善不善、長短高下之類,皆為可道可名者。我以為此章可作第一章之伸展。第一章可知世界萬物乃由道生成,紛陳遞出,其複雜可知。我讀「以觀其眇」「以觀其徼」,簡稱之為二觀說。二觀說謂,凡觀世界萬物,須明察其中道之微妙,名物之外徼,固執於邊緣,實非恆常之本相。故此章即謂天下之人,大多偏執一隅,只知美之為美、善之為善,而不知美之可能為惡,而善之可能為不善,故只能作單一觀,不能作二觀。凡可二觀者,透視事物之表裡,知其二元相對,悟道之始。

2.2    孟荀有性善性惡之論,老子此處言美之相對為惡,而善之相對為不善,而非惡。不善者即惡?美與善如何?不善與惡如何?惡與惡又如何?

2.3    「是以聲(聖)人居无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為而弗志(恃),成功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我以為《道德經》並不只作空泛之形上哲思,經書於古代社會,多具有政治與社會性,故雖有道論,然聽者及後來之讀者,須知經書與自身修為之關係,及其如何指引我輩凡人回應世界萬物。然《道德經》之對象或非凡夫俗子,乃先知聖人與帝王將相是也,無為不居功者,可謂近道。居功者、有為者,如第一章所謂「常有欲」者,俱在門外,不得道之妙。

2.4    《道德經》之聖人形象不可不察,此經多番提及,日後可再作串連。老子說聖人與儒家不同,而與莊子亦大異,《莊子.胠篋》:「聖人不死,大盜不止。」故莊子以外,諸子尤其重視聖人。此處可深思《道德經》之預期聽者及讀者,當是受教者,此等受教者為深受儒家學說薰陶者與作統治之上位者似之。以我觀之,《道德經》乃針對儒家之功名及上位者之有為而發,老子以為社會問題之發端當在此等執著。故老子之說或起於儒家之後,至於人謂老子尤其重視政治與社會一面,與莊子之說不同,絕非空穴來風。縱觀全經,實乃有跡可尋。茲札記之,且待日後細察。

2.5    《道德經》言回歸本源本心之過程,此說固然。老莊相較,則莊周更為體貼心靈。以我所觀,《道德經》之說,乃發端於細察社會政治之問題,然後作逐一消解與否定,故剝離至根本,追溯至道,是為老子發現之「阿基米德支點」,人與世間萬物之終極出路與歸縮。是故道論,乃從名向上尋道,由人擴大至天地,而非以形上之哲思始。此經凡由上而下之陳述,道生成萬物之說,於世間為因,於學說為果。我如此觀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