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火煨字

2013年12月14日 星期六

《老子望得》(第一章)/望軒

《老子望得》
文:望軒
《道德經》之作者是否老子本人,或是否真有其人,須留待學者考證,暫且不論,我姑妄虛擬他或他們,以老子統稱。《道德經》頗為零碎,似是古代中國之格言集。若以比喻說,它是玻璃碎片互相映照,既小且大,雖少亦多,能照見自身與世界。文本不像一般的線性,反而是網狀,似今人之超文本。從哪一點開始都可以找到另一點的呼應,故我以為閱讀的中心當在觀照自身及觀照世界。本文討論以帛書為本,並以一般之〈道經〉〈德經〉順讀。因此,本文是我讀《道德經》之隨意偶拾,純屬觀望,是為《老子望得》,札記如下:

1
〈第一章〉
道,可道,非恆道也。名,可名,非恆名也。
无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恆无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噭(徼)。
兩者同出,異名同胃(謂),玄之有玄,眾眇之門。

1.1    讀《道德經》不能繞過「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然若僅此一句便脅玄妙為虛無,亦屬不可。此句為人熟知,簡言之,可道者非終極之道,可名者亦非恆常之名,此處容易捲入概念漩渦,實屬不必,乃因古人接觸《道德經》,先不是文字或書籍,倒像口耳傳誦。此經簡約,可推測聽者讀者應有相近的共識。因此,我以為讀經宜從文本內部構成意義傾向,不宜本末倒置。此句點出人的可能與限制,而世界非僅是人意識接觸之現象,其中有終極玄妙的一面,即至少具有兩層以上。人若知自身之局限,世界之難知,自當虛懷領悟,可重新認識自身與世界。

1.2    「恆道」與「恆名」,一作「常道」與「常名」,不詳贅。

1.3    「无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萬物之始」俗本作「天地之始」此句描繪世界,「無名」當為接近本源的道之狀態,故云天地世界之開端,「有名」是為天地世界,其中有萬物,萬物又因人而命名,惟不可失察「母」字,母性意象隱含誕生力,世界之所以紛雜繁複,因生命可不絕延展,故萬物尚在自然,而日後的種種人為,更甚者億兆之人工產物,仿若不育之後代。以今人為例,盲目消費,淹沒於物質世界,則對自身與世界皆無誕生之力,人之行動與言說以自身與世界之再生為宜,此處可洞察本源之生命力,近之方是恆常。

1.4    故恆无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噭(徼)」此句描繪人自身,可連結上節續說之,人若要接觸本源之妙,「無欲」可探近感知,乃因「有欲」之人追求片面之享樂,競逐物質,自然萬物已遠,況道乎?無名乎? 「有欲」者僅能接觸世界的邊緣,尚在門外,不知終極究竟之道。

1.5    「兩者同出,異名同胃(謂),玄之有玄,眾眇之門。」此節「門」意象須細察。上節之「徼」,如同邊界之外牆,「有欲」者迷戀門外風景,不知門內之微妙宇宙,門內之玄妙如波赫士筆下之「阿萊夫」。門之生成,乃自身與世界之接軌,人與世界皆出於「道」,二者同出於道而異名,近道之人乃無欲之人,近道之名乃無名之世界,亦即玄人與玄世界之接洽。一則人要反璞歸真,清楚意識自己個體之意識;二則要體察萬千世界背後之自然狀態,二者相接,可開眾妙之門,生命煥然一新。

1.6    」,一作「妙」,指微妙。今從「目」字旁,乃因《道德經》之道似乎可望而不可即,且「以觀其眇」與以觀其徼」皆以「觀」字描述人與道之關係,故可知眼目意象之重要。

1.7    《道德經》章句之間未必有嚴謹的脈絡關係,惟此章數句,可總觀推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