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氏定理
——讀陳寅恪〈答北客〉 札記
文:望軒
寄蜉先生推薦陳寅恪〈答北客〉,初次接觸他的詩。陳寅恪的大名早已聞過,但對他實在毫不了解,除了參考過他的文章以外,對其人其詩都很陌生。想藉這次機會多認識他一點,才借閱他的詩集和有關他的傳記看看。自知不熟悉,因此同樣再次向諸君請教。
〈答北客〉 陳寅恪
多謝相知築菟裘,可憐無蟹有監州。
柳家既負元和腳,不採蘋花即自由。
今人初讀,大概都注目於末句的「自由」二字,畢竟那是現今的普世價值,大家都不時掛在嘴邊。這首詩大概寫於一九五三年左右,那時陳寅恪也關注這個問題,而據一些書所說,他特別重視「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詩末「自由」一詞的內涵,以此作為註腳也不為過。可是我們今天讀此詩,特別是香港人,有沒有賦予更多意義,加入更多創造解釋,那就可以再三玩味,又叫人沉思許久了。
胡文輝《陳寅恪詩箋釋》替讀者整理了一些資料和析述,有助理解都全詩的內容。這首詩用典技巧頗高,一般讀者不容易明白。書中的開首討論了「北客」所指是誰,有人認為是李四光,也有人認為是周培源、張奚若等人,甚或是章士釗。陳寅恪只用了「北客」二字,頗為隱晦,但作為詩題也許這樣更有意思,創造性地作普遍性的解讀,自「北」而來,又威脅著「自由」的,恐怕沒有比這解讀更貼近今天香港人的心境了。陳寅恪應指登門的訪客,那個訪客嘗試勸他到北京就任,因為當時1953年中共中央設立歷史研究委員會,決定在中國科學院增設兩個歷史研究所,由郭沫若、陳寅恪和范文瀾三人分任三所所長。這首詩就是謝絕這次勸行的心聲。
「多謝相知築菟裘」,菟裘是地名。用了《左傳》的典故,指養老退隱的居處,也就是中古史研究所長的職位。
「可憐無蟹有監州」,則用了蘇軾〈金門寺中見李西台與二錢唱和四絕句戲用其韻跋之〉的「但憂無蟹有監州」的典故,另外歐陽修《歸田錄》卷二:「……始置諸州通判,既非副貳,又非屬官。故嘗與知州爭權,每云:『我是監郡,朝廷使我監汝。』舉動為其所制。」此處應陳寅恪認為北京的政治氣氛相當嚴厲,學術研究或會受到束縛。
「柳家既負元和腳」,用蘇軾〈柳氏二外甥求筆跡二首〉之一:「君家自有元和腳,莫厭家雞更問人」句。元和腳原指柳宗元的書法樣式,此處應指陳寅恪自恃的個人學術風格,與國內的馬列主義之學術方法不同。
「不採蘋花即自由」,反用柳宗元〈酬曹內侍御過象縣見寄〉:「春風無限瀟湘意,欲採蘋花不自由」之句,指陳寅恪自己不到北京任職,便可保持自己的獨立精神和自由思想。
從這首詩所見,陳寅恪能夠堅持自己的原則,實乃可貴的精神。他當時已經深深明白到「北」與「自由」似乎是水火不容的。如果至今「北氏」堅持之主義仍是不變之定理,我們當中還有多少人能夠保守自由之精神和土地,不出賣,也不讓步呢?「北客」如今已來到我們的眼前,而且「反客為主」了,不捍衛,反倒拱手相讓,甘願為奴,大概是不知道自由的可貴了。
2014年3月22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